茶马古道
2005-11-04 00:00

 

千百年来,青藏高原和内地之间就纵横着一条汉藏经贸的古老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传播古道,是一条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的道路。在这条古老而又神秘的道路之上,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动人的马帮故事。曾几何时,马帮们沿着这条崎岖坎坷的古老驿道,源源不断地为藏区驮去茶叶、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再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因此,专家们将这条汉藏古道称之为“茶马古道”。

唐宋时期以后,云南和四川的茶叶开始销往西藏地区,受到了藏族同胞的喜爱。藏族人日常饮食以牛羊肉奶及奶制品如奶酪等为主,粮食则以青稞(裸大麦)为主。这种膳食结构,最感欠缺的是帮助消化的饮料,而非单纯的水分补充。茶叶中的芳香族化合物,除了闻起来令人愉快兴奋,更重要的是它能溶解脂肪,有肋于消化肉奶类食物,这使得藏族人民一旦接触到茶叶,便被它的芳香及助消化的功能所吸引。此外,高原的气压较低,人体的水分蒸发作用强烈,血管的膨压增大,喝茶可以增强血管的抗压能力。开始时是贵族上层社会,随着茶叶进入的扩大,一般的平民百姓也都嗜好饮茶。所以藏族群众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口头禅。汉族也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青稞之热,非茶不解”的记载。

汉族是农耕为主的民族,黄河和长江流域到处种植旱作和水稻,农家养猪只是副业,可以放养马匹牛羊的草原和牧场十分有限。马匹在古代战争中犹如现代的坦克,是决胜的武器;马匹在和平时期又是交通运输、驿站传递公文、邮件的唯一快速工具,马匹对汉族来说,始终是稀缺物资。唐代中后期,地方割据的政权林立,唐王朝为了平定各路叛乱,亟需马匹。获取马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茶叶与回鹘民族进行茶马互易。同样,对回纥来说,唐朝饮茶之风已经渗入回纥,他们对茶叶的渴求,没有其他支付的手段,而马匹是他们的富裕物资,所以这种茶马互易,一拍即合。从此诞生了绵延不绝的茶马互易。

两条路线

根据专家们的考证,茶马古道实际上是一个道路群,以走向而言可称为一条,其实局部线路众多,犹如江河主脉与支流。形成主脉的是两条分别是川藏古道和滇藏古道。川藏古道从四川雅安出发,经康定、巴塘等地到达昌都,另一条则经康定、甘孜、德格前往昌都。从云南的普洱茶产地思茅一带出发的滇藏古道,则向西北经由大理、丽江等地进入西藏,又经左贡到达昌都。自昌都以西,川藏古道和滇藏古道发生整合,从昌都开始,经洛隆、嘉黎、工布江达到拉萨。 
   

然而拉萨既是终点又不是终点。更广意义上的茶马古道还将继续向西延伸。从拉萨再度出发,经江孜、日喀则,向西南前往中亚、西亚和南亚。不过路上往返的货物已与来时不同,茶叶已经不是主要的物资,而且负责运输的也不再是同一批马帮。实际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这条万里长途的古道。

 茶马贸易之路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壮阔的,而对于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来说,那却是一条充满了艰险的征途。西南地区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的险峻曲折,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帮成为了唯一适用的运输方式,它形成了茶马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条用人力和马的脚力踩踏出来的道路。
 
   
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又一个村寨,马帮们踏出了一条沟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成为了大西南地区的联系纽带。这些马帮曾经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成为了后来的的城镇。今天的丽江古城就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古城,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抗日战争中,为了阻击日军向怒江以东地区进犯,我守桥工兵果断炸毁了惠通桥,截断了当时唯一的一条国际交通道路——滇缅公路。于是在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上的运输兴盛起来,成为了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道路